2010年9月17日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整合再造平台會議開始報名!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整合再造平台會議」採公開參與方式,目的在於以修復技術的觀點,探討淡水地區日式木造建築保存的可能性及保存的意義。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整合再造平台會議(一)

會議主題:從日本棟樑匠師的觀點看淡水區域日式木造建築修復的可能-從技術之觀點

會議時間:2010年9月26日(日)下午2:00-4:00

會議地點:淡水鎮公所水碓活動中心3樓會議室

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整合再造平台會議(二)

會議主題:以開放參與的模式整合淡水區域日式木造建築重建的機會與條件-從一滴水紀念館經驗出發

會議時間:2010年10月2日(六)上午9:30-11:30

會議地點:淡水鎮公所水碓活動中心3樓會議室

更多詳細內容與線上報名,請連結至http://sac.ddc.edu.tw/zh-tw/node/9555

EDM下載:http://sac.ddc.edu.tw/sites/default/files/EDM.jpg

指導單位: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與文化學院

 

對以上報名訊息如有任何問題,請電02-2191-1011轉8012洽陳小姐,或E-mail至shchen@ddc.edu.tw

(繼續閱讀...)

2010年9月4日

一期一會的匠魂-「淡水日式木造建築技藝傳承」系列課程開始報名囉!

緣於跨國的溫暖關懷與和平精神,一棟日本百年老宅透過台日兩國志工的願心,漂洋過海在淡水重建,從此開啟了淡水當地開始思考開放更多民眾參與日式木造建築修復與重建的可能性。

為了讓這些珍貴的修復技藝在台灣得到傳承與保存,負責古民宅移築苦力群團隊與參予的日本國寶級匠師將開設一系列兼顧理論與實務的課程,為未來日式木造建築的重建培育能量種子,共同為淡水的老建築許一個新生的願望。

上課日期:2010年9月11日至10月17日週六、日

上課地點:法鼓德貴學苑、淡水木工教室、枋寮一冊木造工坊

課程內容/師資:

日式木造建築基本型式及使用目的介紹 / 邱明民 博士

淡水地區日式木造建築田野視察 / 林茂馨 老師

木材特徵分析及住宅建築結構基本應用規則 / 邱明民 博士

日式木造住宅榫頭型式分類及力學計算 / 邱明民 博士

尺規工具使用及墨壺彈線技巧 / 齊藤賢次 匠師

鑿榫實習(1):單孔榫 / 齊藤賢次 匠師

鑿榫實習(2):蟻繼榫 / 曾建軍 匠師

鑿榫實習(3):追掛榫 / 曾建軍 匠師

專業日式木造建築工坊實習 / 楊三二 匠師

更多詳細課程內容、師資介紹與報名方式,請參活動網站:

http://sac.ddc.edu.tw/zh-tw/node/9492

歡迎下載活動EDM與朋友分享:

http://sac.ddc.edu.tw/sites/default/files/EDM.jpg

免費活動,名額有限,敬請早日報名!

指導單位: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與文化學院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12日

日本古民家移築台灣的故事-跨國社區營造理念分享會

 

1995年春,日本阪神大地震,房屋80%嚴重受創的神戶御藏社區,勇敢地走向重建家園之路。

1999年秋,台灣集集大地震,御藏社區居民感同身受,懷抱愛心飛抵台灣,走進南投各村落,看見百年古宅如何被一磚一瓦被修復起來,於是他們有了一個夢:如果我們社區也能把這樣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留下來那該多好?

2004年夏,幾位台灣青年遠赴日本福井縣大飯町,與當地志工合作拆解始建於1915年的百年古民宅,從測繪、模型製作、樑柱編號、榫頭紀錄到拆解等,歷經一場珍貴無比的傳統木造建築修復技術的洗禮。

2008年冬,拆解下來的木構件運抵台灣,台日志工紛紛加入移築苦力群,走進重建老房子的隊伍裡,從組裝、上樑、覆瓦、砌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

2009年夏末,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父親百年前所建造的樸素民宅,矗立在淡水和平紀念公園中,獲得嶄新的生命。

一棟日本百年古宅飄洋過來到淡水山坡上,背後是人們對苦難的省思與感恩,是人們跨越國族界限的情誼,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與疼惜,更是一個深具國際視野的社區營造典範。

優雅古老的異文化空間,將融入什麼樣的新文化元素,為台日交流的歷史留傳下什麼樣動人的故事?您不妨來風簷下坐坐,聽聽老房子如何娓娓道來……

演講題目:地方社區營造與國際視野

演  講  者:塩崎賢明(神戸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教授、日本住宅學會理事長)

活動時間:2010年7月24日上午10:30-13:10

活動地點:淡水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地圖)

主辦單位:淡水鎮公所

協辦單位:日台古民家移築執行委員會、法鼓大學籌備處

活動行程:

時間

主題

來賓

10:30

典禮開始

 

10:30-10:45

台灣代表 致詞

恭請 蔡鎮長葉偉

10:45-10:50

日方代表 致詞

田中保三 社長

10:50-11:10

日方學者 專題演講

主題:地方社區營造與國際視野

塩崎賢明 教授

11:10-11:30

來賓心得交換

 

11:30-11:50

日方奉茶

竹内千恵子(神戸御藏社區代表)

11:50-12:05

日本笛演出

廣井昌利(鳥居やすらぎ農園管理組合)

12:05-12:25

台方創作樂曲演出

身聲劇團

12:25-12:30

日方祝福詩唱

日方全體(細見學、齊藤賢次 棟樑音頭)

12:30-12:40

鯉魚風箏高高掛

全體

12:40-13:10

交流餐敘

全體

13:10

散席

 

相關報導:

一滴水紀念館〉,《金色淡水》第137期,2010年3月

日本百年古宅,榫栓工法再現風華〉,公視新聞網,2010年2月15日

一滴水紀念館-6 一滴水紀念館-5 一滴水紀念館-1 一滴水紀念館-2 一滴水紀念館-4一滴水紀念館-3                                                                                   照片提供:邱明民
(繼續閱讀...)

2010年3月19日

2010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中印石佛記」現場報導

   DSC_3241 

2010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板橋龍山寺文化廣場會場。(圖片提供/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撰文/廖翎而

文字轉載自《覺風季刊》第47期,2010年3月,頁8-10。

2010年1月30日至2月1日一連三天,台北市冬天一改陰霾氣候,彷彿配合國內外與會學員的興奮心情,而顯得格外晴朗,由覺風基金會主辦的2010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也在美侖美奐的龍山寺文化廣場大樓裡隆重舉辦。

IMGP0134

法鼓大學籌備處劉安之校長開幕式致詞。(圖片提供/法鼓大學籌備處)

大會由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及法鼓大學籌備處劉安之校長致詞後正式揭開序幕,社會賢達柴松林教授、薄慶容教授、吳文成老師等,更有遠從香港來參加的學員,此次報名人數250位很快便截止,由此可見歷屆佛教藝術營的口碑早已建立,所以這次也能吸引眾多人搶先參與。

本次營隊以定州石佛及山奇大塔為研習主軸,由大陸清華大學藝術史教授李靜杰講解中國佛教美術相關議題,作為舖陳,引領大家深入瞭解中國大陸對於佛教藝術的學術研究,屬深度規劃的課程,內容相當精深,為免大家難以瞭解,覺風更出版定州石佛專書,並突破傳統出版方式,採電子書方式出版,以符合環保及經濟效益。

DSC_3156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史論學系李靜杰教授。(圖片提供/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

引發熱烈討論的中國佛教美術課程

李教授中國佛教藝術的涵養非常深厚,所述的研究多數字及表格,令學員嘆為觀止,可見其學問之紮深,其中多田野調查資料,尤以他談及中國大陸當局對尚存於今的珍貴文物漠視的態度,令人大為扼腕嘆息。

他指出,在中國大陸偏遠地方,如陝西等仍有很多佛像雕刻及經變圖等,原本是刻在當時的寺廟裡,但經過歷史的演進,小小的寺院現今竟變成羊圈或倉庫,更有半傾破敗,幾乎全損而無人理會的情形,而這樣的地方(據他說有幾百處)保存的佛教藝術,竟莊嚴美妙直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水準,令人驚豔:「誰說中國沒有人體美?在寫實能力上輸給西方?看看我們的佛教藝術對菩薩或神像的造型,真是完全符合黃金比例,甚至可媲美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曲線美,完美而超乎想像!」莫怪李教授忍不住一直痛聲疾呼中國大陸當局應重視古代文物的保護,不要只急於發展經濟,忽視藝術文化對人生的價值。

學員們對此也紛紛反應,課堂上及課後都不斷發問,提出許多保存古物的專業建言,但可惜這些都需要政府介入與重視,目前只能由有心的學者們盡力搶救,否則就得眼睜睜看著古代文物漸漸消失在歷史長廊裡,令後世子孫惋嘆。

除此之外,田野經驗驗豐富的李教授講授中國佛教藝術,係分別從南北朝至唐宋的佛教造像樣式與圖像思想來介紹,此外,也以特別具有地方特色者為主題而探討,如定州系白石佛像及中原北方唐代石刻佛像,還有安陽修定寺塔唐代浮雕圖像分析。

以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定州石佛後文將專文介紹,在此不多述。李教授在探索佛像思想上,很能引發學員共鳴,他提及的幾個主題:《法華經》佛像思想、華嚴經圖像構成、三佛圖像演進、五代絹畫降魔圖像解讀、佛足跡圖像的傳播與信仰,都引起學員們熱烈討論與發問。

如由《法華經》主導的圖像構成,反映的思想是《法華經》對北朝佛教美術的支配力,超過其他經典,其中尤以釋迦多寶佛圖像應視為《法華經》的象徵,這是解析《法華經》圖像構成的前提,此外彌勒菩薩與彌勒佛的對稱組合,也符合經文所云,亦即《法華經》的受持者逝後,為千佛所救度,不墮惡趣,往生到彌勒菩薩所在兜率淨土,彌勒佛與彌勒菩薩成對配置,代表漢文化地區西晉以來彌勒下生信仰的流行,以及對稱表現的傳統。

此種彌勒淨土思想到了北朝晚期、隋代,在傳統的《法華經》圖像中,出現阿彌陀淨土圖像,並且日趨佔據主導地位,預示著以淨土信仰為主流的佛教美術新時代,即將來臨。

這也是佛教藝術對佛法的貢獻,以圖像印證佛教發展史,增加佐信,在實景下也更增對佛法的信念。所以相對地,另一部代表最高圓教思想的經典──《華嚴經》也同樣備受矚目,北朝晚期至隋代流行的盧舍那法界圖像,反映《華嚴經》的法界觀和菩薩行思想,菩薩行是貫穿《華嚴經》全經的主題思想,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其重要性甚大,而其「蓮花藏世界海」的圖像,更可見出當時流行的華嚴觀想法「蓮花藏世界海觀」,因此此經圖像的研究,備顯珍貴。

DSC_3205

林保堯教授與李靜杰教授作"中印石佛記田野對話"。(圖片提供/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中印石窟田野辛苦談大公開

本次營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林保堯和李靜杰兩位教授的對談,分享其田野調查工作的辛苦歷程,兩位教授一起合作過無數次,林教授指出,與李教授一起到中國大陸石窟探查,其中以至陜北的石窟是最辛苦的,在十天內都去沒人到過的地方,有時連路都沒有,甚至荊棘遍地,石窟往往蓋在懸崖上,所以必須攀岩走壁才能拍到照片,他一個人就拍了七萬多張照片,如鐘山石窟、甘泉劉老莊石窟、彬縣大佛寺、川庄石窟、老君廟等。

林教授表示,跑田野時,常餓肚子,因為乾糧頂多只能帶個幾天就吃完了,而山區往往都沒有人煙,他們經常忍耐飢餓,等到遇到村莊才有食物,不僅忍飢耐勞,拍照的困難也是必須克服的,由於路上狀況多,且石窟多位於懸壁等難登之處,所以有時候相機一不小心就掉下去,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帶二台相機在身上。

他繼續說,不要以為反正可以開車到石窟,大多地方都是必須下車再走一段長長的山路才能到達,所以石窟田野調查真的不僅要具備專業素養,也要體力過人,套句李教授的話,非常地「艱苦卓絕」,所以這樣的工作真的已接近苦行。

不過林保堯老師卻說,做田野第一要件是要會玩,佛教藝術這麼美,怎可覺得苦呢?要樂在其中,玩在其中!才會玩出心得來。這果然是高超的生活哲學。

DSC_3238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林保堯教授。(圖片提供/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幽默風趣的山奇大塔講述

第三天課程則接棒給任教於國內台北藝術大學的林保堯老師,講授印度的山奇大塔,相對於嚴謹保守的李教授,林教授的幽默風趣,令學員大感輕鬆,所述的課程內容不再是一堆統計數字與表格,相反地,是從文化與生活的角度切入,讓佛教藝術是可以帶回家,一起生活的知識,甚至是幫助觀想與信仰的藝術。

林教授指出,田野調查要從人文關懷開始,只是從圖像裡的一個女神像,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地(印度)文化的精華,如在東門第三根橫樑下的樹下夜叉女,是位全身近乎全裸的女神,胸部豐滿、纖細柳腰、高翹臀部、婉轉姿態,顯示印度美人形像,而且本於印度古代土著信仰,代表祈願豐饒,多子多孫,及當地的聖樹婚禮傳說,由此更可考查到它是日本桃太郎、竹取物語神話故事的源頭,而其身上的裝扮更可見印度當時貴族服飾,讓人瞭解古印度生活的原貌;而其「三曲美」,更讓美術史重寫,原來西方的「三曲美」的美學標準是源於印度,這發現也提升了東方古文明藝術的價值與地位。

此外,林教授也分別從山奇大塔的東門、北門、西門、南門,將雕刻得非常繁複精美的每個門及其樑柱都一一講述,它代表無佛像時代的雕刻,卻雕刻非常多的佛教故事劇情,每幅雕畫都尤如歷史故事般,讓活生生的佛傳在眼前演出。山奇大塔也已交由覺風出版,有興趣者可購書研究,在此也不多述。

DSC_3288

研習營閉幕式寬謙法師頒贈結業證書給與會學員。(圖片提供/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結語

正如林保堯老師所云,神話傳說是瞭解佛教藝術的入門,由此可見該文化的創造力,如聖樹婚姻等故事,可證明印度文化的活潑,而千佛圖本是供養人為祈福所造,發展到後代,變成光明燈,所以才有今日大家普遍點光明燈來祈福的傳統,這些都是文化藝術的力量,是我們血液中的傳承,怎可不知不察呢?

三天的課程,令大家學習到充分豐富的佛教藝術知識,套句全程參與的柴松林教授的話:「由二位教授身上,正可見到台灣文化的活潑生命力與大陸文化的嚴謹保守,二種文化的相異,正是它們有趣之處。」佛教藝術其實不是單純佛教藝術,而是佛法的修行,更是文化的真善美之極致展現。

IMGP0154

左起劉安之校長、寬謙法師、柴松林教授合影留念。(圖片提供/法鼓大學籌備處)

IMG_8198

寬謙法師致贈紙本輸出的定州石佛一書給作者李靜杰教授。(圖片提供/林保堯教授)

IMGP0116

左起薄慶容教授、柴松林教授夫婦、李靜杰教授、林保堯教授、寬謙法師、黃書瑋副董事長。(照片提供/法鼓大學籌備處)

(繼續閱讀...)

2010年3月16日

絲路佛教藝術線上主題書展

配合絲路佛教藝術講座兩場演講,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圖書館將目前相關主題的藏書進行實體展示以及線上書目展示,其中展出的圖錄相當精采!實體書展示至2010年3月26日。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蒞臨參觀!

下一檔期從3月27日起,將展出"生命教育繪本"主題書展!敬請密切注意法鼓德貴學苑圖書館網站

(繼續閱讀...)

【新聞稿】神遊古絲路佛教藝術的國度

   DSC_9704-s 

董玉祥老師介紹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唐代佛陀涅盤像,身長15.8公尺。(2010/3/6 陳姝蓉攝影)

由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與文化學院、鹿野苑藝文學會共同主辦的「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三月六日、十三日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行,邀請近五十年深入佛教石窟現場考察、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玉祥老師,就數十年來在甘肅、新疆的考古與探索經驗,帶領現場五十餘位學員深入體會兩地佛教藝術的魅力。

DSC_9764-s

董玉祥老師介紹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佛坐像,其造型宛如南朝的清談高士。(2010/3/6 陳姝蓉攝影)

甘肅地區出土佛教石窟一千餘座,橫跨魏晉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數量之多、延續時間之長,為中國大陸首屈一指。第一場講座上,董老師以「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為題,分享甘肅石窟輝煌的歷史風華。其中論及,甘肅位處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是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的東段。五胡十六國時期,此區的統治者多信奉佛教,因此石窟寺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如敦煌莫高窟與千佛洞、玉門昌馬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與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與仙人崖、武山拉梢寺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形成河西走廊上一串炫麗的文明之珠。除了可以看出佛教造像風格的漢化歷程,不同時期的洞窟也無不反映出各時代的審美觀。聆賞過程中最為人動容的莫過於,早期考古工作者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環境下,仍秉著不辭艱險的敬業精神,戮力於文物保存的神聖使命。

IMGP0202-s

董玉祥老師介紹絢麗多姿的新疆壁畫演講實況。(2010/3/13 陳秀慧攝影)

第二場「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講座上,董老師表示,佛教自印度經中亞向中原地區傳播,古稱西域的新疆首當其衝。由於接觸佛教較早,新疆石窟寺的數量相當多,主要分佈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絲路北道沿線綠洲,西自古代的疏勒(今喀什),經龜茲(今庫車)到高昌(今吐魯番),遺存有不少的佛教寺院遺址及石窟寺,尤以龜茲古國境內的石窟最為集中。此次除了介紹庫木圖拉石窟(庫車)、克孜爾石窟(拜城)、柏孜克里克(吐魯番)、丹丹烏里克(和闐)等地深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精美壁畫、佛塔遺蹟、泥塑造像之外,還特別講述克孜爾石窟豐富的佛本生故事數則,如「白兔焚身救仙人」、「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設頭羅建甯捨身救饑民」、「猴王以身作渡橋」、「五通比丘論苦之本」、「屍毗王割肉貿鴿」等。其中特別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珍貴的壁畫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遭德、法、俄、日等國探險隊大量盜取,目前多收藏於各國博物館,其中尤以德國柏林博物館最為重要。如今參訪考古遺跡現址,多半只能了解其建築形制,壁畫與造像殘損居多。

DSC_9658_s

董玉祥老師分享第一線考古工作者的寶貴經驗,令人感佩!(2010/3/6 陳姝蓉攝影)

透過年已七十多歲的前輩董玉祥老師的現身說法,學員不僅深深感受到考古工作的辛苦與樂趣,同時也了解到珍貴歷史文物如何在戰亂的時空背景中流離失所,更重要的是從中體驗到橫越大山大漠的絲路佛教文化,在藝術上所展現的高度成就。(陳秀慧整理)

(繼續閱讀...)

2010年1月11日

歡迎報名董玉祥老師「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海報設計:曾慶杰

活動名稱: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簡介:

(一)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

甘肅是絲綢之路上的要衝和必經之地,位處中原與西域之間門戶和咽喉的重要位置。佛教從中亞經西域向中國內地傳播,甘肅首當其衝,再加上當時統治甘肅境內“三秦”和“五涼”的執政者多數信奉佛教,推崇佛法,佛教石窟寺也在甘肅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甘肅石窟數量之多和延續時間之長,在全中國首屈一指,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所建造的石窟,除了有強烈的時代共性,也深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本講座透過數十年來在甘肅各地勞動和探索的考古工作者的現身說法,分享考古工作中的艱辛與樂趣,揭示甘肅石窟的研究成果及其燦爛輝煌的歷史風華。

 

(二)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

新疆是中國境內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古稱西域,多民族聚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傳入新疆各地後,當時的人們大多信奉與推崇佛法,再加上新疆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與必經之地,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佛教文化,石窟的開鑿與寺院的興建遍佈新疆各地。本講座通過新疆各地石窟寺院中遺存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壁畫與造像,揭示新疆境內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高度的藝術成就。


主講人/簡介:

董玉祥,男,1936年生,蘭州市人,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進入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後,師從著名石窟考古學家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學習石窟佛教藝術考古。近五十年來,走遍甘肅各地大小石窟和全國各地主要石窟。長期深入考古遺址現場進行考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全中國大陸、特別是甘肅各地的石窟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自1960年代以來,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如〈雲岡第五十窟佛教藝術〉、〈龍門石窟中的北魏型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麥積山石窟的分期〉、〈炳靈寺石窟的分期〉、〈北涼佛教與佛教藝術〉、〈張掖馬蹄寺石窟藝術群〉、〈莫高窟與甘肅其他石窟早期佛教藝術的比較與研究〉、〈新疆、甘肅石窟寺的傳承與發展〉等;專著則包括《慶陽北石窟寺》、《河西石窟》、《中國美術全集—麥積山等石窟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炳靈寺等石窟雕塑》、《炳靈寺169窟》、《梵宮藝苑—甘肅石窟寺》、《甘肅—絲綢路上的石窟瑰寶》等。

活動日期:2010/03/06(六)14:30-16:30
                  2010/03/13(六)10:00-12:00

 

活動地點:法鼓德貴學苑R715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報名學費:每堂200元,兩堂共400元(單堂上課者,僅限現場報名繳費)

洽詢電話:(02)2191-1011轉9008

(繼續閱讀...)

2009年11月25日

「2010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開始報名!

活動主題:中印石佛記-定州石佛V.S.山奇大塔

活動簡介:

本次營隊一改往年以瀏覽方式介紹亞洲各地佛教藝術的課程型態,而是以深耕探索方法,介紹學員認識中國河北定州石佛及印度山奇大塔的石雕發展及圖像意義。這兩地都為佛教文化興盛之處,也發現大量的石雕藝術,因此在營隊期間將以兩地為重心,讓學員深入認識兩地佛教石刻世界。邀請的教授均富多年田野調查經驗,實地考察中印石刻發展,而且還有專書出版,因此為了讓學員在最短時間內,藉由專題講座與專書結合,讓作者親自導讀專書,可獲得佛教藝術研習最深刻認識,同時經由學員與專家直接對話,將一一解開閱眾心中的疑惑。

活動時間:2010年1月30~2月1日(週六至一),共計三天

活動地點: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2段242號7樓)

捷運板南線江子翠站3號出口,左轉直走350公尺

課程綱要:

1.中國佛教美術造型研究 / 李靜杰

2.中國佛教美術的圖像與思想 / 李靜杰

3.中國佛教圖樣研究 / 李靜杰

4.定州石佛導讀 / 李靜杰

5.中印石佛記田野對話 / 李靜杰、林保堯

6.印度山奇大塔 / 林保堯

師資簡介:

林保堯教授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

專長:佛教圖像學、藝術學與文化課題

李靜杰教授

現任: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

學歷:中國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歷史學碩士

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博士

經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專長:佛教圖像學、佛教考古學

招生對象:大學三、四年級及研究生,或對佛教藝術有興趣的社會大德,

招收200人

報名學費:原定每人600元,法鼓大學籌備處提供免費名額25位

報名網站: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

(如免費名額已額滿,歡迎前往研習營官方網站繳費報名)

錄取通知:12月31日(四)前將以E-mail方式寄發

聯絡方式:來電請洽(02)2191-1011#9008或E-mail至degui@ddc.edu.tw

注意事項:

1.請師生攜帶環保杯、環保筷、環保餐具用餐

2.本次營隊不提供住宿,請自行安排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艋舺龍山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繼續閱讀...)

2009年9月25日

「以形寫神—人物攝影藝術」戶外拍攝活動剪影

DSC_4903

   攝影日期:2009/7/5下午

   攝影地點: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

   指導老師:黃華安

DSC_4697 DSC_4698

DSC_4706DSC_4700  DSC_4749 DSC_4750 DSC_4755 DSC_4797 DSC_4842

DSC_4695

(繼續閱讀...)

「以形寫神--人物攝影藝術師生成果展」活動剪影

成果展歡樂大合照。攝影/尹寶林

攝影日期:2009年7月19日

攝影地點:法鼓德貴學苑九樓互動學習區及八樓辦公室

IMG_0279

成果展佈置前在學院辦公室準備中。攝影/黃銘宏

IMG_0280

成果展佈置前在静琪幫忙整理blog展示頁面。攝影/黃宏銘

IMG_0281

開始準備掛照片囉!林欐阿弟幫忙排說明牌。攝影/黃宏銘

IMG_0283 挑照片是個挑戰!攝影/黃宏銘

佈置完成囉!拍手向黃華安老師致謝。攝影/尹寶林

最後一堂課的搞笑大合照。攝影/尹寶林

黃老師要求排出漂亮三角形隊伍。攝影/尹寶林

佈展完成,真的很有成就感啊!攝影/黃華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