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圖照選輯(3)-----卡爾利石窟 (Karli Caves)

攝影者:黃華安

攝影日期:2009/1/11

攝影地點:印度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or Karle Caves),又名卡拉石窟(Karla Caves),位於孟買東南方約160公里,目前共有16個洞窟出土,是印度著名的早期佛教石窟群。其中除了第8窟為支提窟(Chaitya)以外,其他洞窟多為毗訶羅(Vihara),其年代橫跨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二世紀之間。

第8窟支提窟,大約開鑿於西元40至100年間,正值印度安達羅王朝(Andhra Dynasty)晚期,然而內部雕刻則是此後二世紀內逐漸完成,可說體現了印度佛教的黃金時期。此寺院入口外原有兩根巨大的石柱,由於右側被後來修建的印度教神殿佔據,現在僅存左側石柱。左柱高11.6米,柱身為粗壯的多面體,鐘型柱頭上有方形疊澀式柱頂石,四隻造型樸拙的石獅蹲踞其上,原本應該承有銅製的法輪,如今已遺佚。洞窟立面雕造石質牆屏,下方由兩根八角石柱支撐,高約4.6公尺,上方由四根石柱構成天窗,石屏面上有成排的榫眼。洞窟平面呈倒U字形,主要分為窟內主室及窟外前室,主室由列柱、佛塔及側廊構成,高達18公尺的前室,其三面牆佈滿精美雕刻。

第8窟前室後壁以欄楯分隔為上、下兩部份,上層為巨大的尖楣圓拱明窗,明窗兩側雕滿尖楣圓拱的支提窗(chaitya arch)。後壁下層開三個門道,門道上方均雕飾尖楣圓拱的支提窗,三個盲窗之間有四個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造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門兩側牆面上各有精湛的人物雕刻。左側壁面畫面分為三個區塊,中間為持蓮花菩薩立像,左右兩區塊各有一對男女供養人像,右側壁面也同樣區分為三個塊,中間為持轉法輪印的倚坐佛,左右兩區塊同樣各有一對男女供養人像。此外,左右兩個門道的外側,也同樣有成對的男女供養人像,右門道旁供養人下方雕有一佛二菩薩小龕,左門道旁供養人下方則雕龍王坐像,損毀較嚴重。

最引人矚目的是,上述六對與真人等身的男女人像,讓人聯想到印度原始神祇藥叉及女藥叉,在此發展為成對的愛侶,印度梵語稱為密荼那(Mithuna)。這些人像均作半裸,體魄極為豐滿健壯、舉止高貴,表情生動,充分展現出既寫實又理想化的人體美學,其身上頭飾、耳飾、項圈、腰飾、腕釧、腳釧,反映當時貴族的服飾款式。相同風格的密荼那,亦見於前室前壁左右側的壁龕。此外,前室左右兩壁高大的牆面上,由上而下分為三部份,上層雕滿支提窗與欄楯,其中亦有密荼那人像。中層為小佛龕,右壁兩組,左壁三組,均為一佛二菩薩造像。牆面基部雕刻著三隻並列的巨大石象,彷彿一同承載著高大沉重的建築物。

窟內主室是古代佛教徒進行禮拜儀式的所在,其長37.8、寬14.2、高13.7公尺,是印度現存最大、最壯觀的支提堂。縱深頗長的U字型空間,由37根緊密排列的八角柱隔成中央廳堂及側邊迴廊,窟頂為深筒狀的圓拱頂,側廊則為平頂,平行排列的岩鑿肋拱乃是仿木結構建築而成。覆缽式佛塔窣堵波(Stupa)置於主室最後端的半圓弧空間中,整座塔由獨石雕刻而成,塔身與洞窟相連,平頭作疊澀式倒金字塔形,塔身雕有兩匝欄楯圖案,顯得相當樸素,與窟內華麗的柱頂雕飾形成強烈對比。

第8窟內左、右兩側各有15根列柱,柱子最下層有方形疊澀式柱台及壺形柱礎,柱身等分,呈八角狀,垂直於地面,不似鄰近的巴賈石窟(Bhaja Caves)列柱,有向上收分且頂部略內傾斜的現象。多處柱身有銘文及原始佛教象徵圖像,如佛塔、阿育王柱、法輪等。鐘形柱頭上置疊澀式柱頂盤座面,其上雕刻兩對愛侶騎乘蹲跪著的大象。至於環繞於佛塔的7根石柱以及入口2根立柱雖同為八角柱,卻無任何裝飾性雕刻。

卡爾利石窟所見佛教造像,除了見於第8窟以外,旁邊的一處毗訶羅內牆上,雕有一舖一佛三菩薩造像。(編撰/陳秀慧)

請點開每張圖片看大圖。

india03_02 india03_26 india03_03 india03_04 india03_10 india03_12

india03_13 india03_23 india03_17

india03_20 india03_16 india03_27

india03_06 india03_19india03_07 india03_08 india03_09 india03_15 india03_11 india03_05india03_18 india03_24 india03_25 india03_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