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新聞稿】神遊古絲路佛教藝術的國度

   DSC_9704-s 

董玉祥老師介紹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唐代佛陀涅盤像,身長15.8公尺。(2010/3/6 陳姝蓉攝影)

由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與文化學院、鹿野苑藝文學會共同主辦的「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三月六日、十三日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行,邀請近五十年深入佛教石窟現場考察、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玉祥老師,就數十年來在甘肅、新疆的考古與探索經驗,帶領現場五十餘位學員深入體會兩地佛教藝術的魅力。

DSC_9764-s

董玉祥老師介紹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佛坐像,其造型宛如南朝的清談高士。(2010/3/6 陳姝蓉攝影)

甘肅地區出土佛教石窟一千餘座,橫跨魏晉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數量之多、延續時間之長,為中國大陸首屈一指。第一場講座上,董老師以「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為題,分享甘肅石窟輝煌的歷史風華。其中論及,甘肅位處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游,是古代陸路絲綢之路的東段。五胡十六國時期,此區的統治者多信奉佛教,因此石窟寺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如敦煌莫高窟與千佛洞、玉門昌馬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與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與仙人崖、武山拉梢寺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形成河西走廊上一串炫麗的文明之珠。除了可以看出佛教造像風格的漢化歷程,不同時期的洞窟也無不反映出各時代的審美觀。聆賞過程中最為人動容的莫過於,早期考古工作者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環境下,仍秉著不辭艱險的敬業精神,戮力於文物保存的神聖使命。

IMGP0202-s

董玉祥老師介紹絢麗多姿的新疆壁畫演講實況。(2010/3/13 陳秀慧攝影)

第二場「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講座上,董老師表示,佛教自印度經中亞向中原地區傳播,古稱西域的新疆首當其衝。由於接觸佛教較早,新疆石窟寺的數量相當多,主要分佈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絲路北道沿線綠洲,西自古代的疏勒(今喀什),經龜茲(今庫車)到高昌(今吐魯番),遺存有不少的佛教寺院遺址及石窟寺,尤以龜茲古國境內的石窟最為集中。此次除了介紹庫木圖拉石窟(庫車)、克孜爾石窟(拜城)、柏孜克里克(吐魯番)、丹丹烏里克(和闐)等地深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精美壁畫、佛塔遺蹟、泥塑造像之外,還特別講述克孜爾石窟豐富的佛本生故事數則,如「白兔焚身救仙人」、「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設頭羅建甯捨身救饑民」、「猴王以身作渡橋」、「五通比丘論苦之本」、「屍毗王割肉貿鴿」等。其中特別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珍貴的壁畫早在二十世紀初期遭德、法、俄、日等國探險隊大量盜取,目前多收藏於各國博物館,其中尤以德國柏林博物館最為重要。如今參訪考古遺跡現址,多半只能了解其建築形制,壁畫與造像殘損居多。

DSC_9658_s

董玉祥老師分享第一線考古工作者的寶貴經驗,令人感佩!(2010/3/6 陳姝蓉攝影)

透過年已七十多歲的前輩董玉祥老師的現身說法,學員不僅深深感受到考古工作的辛苦與樂趣,同時也了解到珍貴歷史文物如何在戰亂的時空背景中流離失所,更重要的是從中體驗到橫越大山大漠的絲路佛教文化,在藝術上所展現的高度成就。(陳秀慧整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