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講座剪影】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

DSCN1115

第三堂講座由致理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陳奕愷所主講的〈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今日來上課的學員們也非常踴躍,課堂之中,陳奕愷老師除了展現製作精美的PPT檔案,並且輔以Discovery影片,由淺入深的講解之下,揭示了法相緣起的脈絡,非常精彩。以下分享當日活動的情形及課程照片。

CIMG3956

與學員們一同通往的佛教美術知識之門。

CIMG3957

本周開始,參與佛教藝術志工培訓的學員們加入服務的行列,一同護持活動的進行,而這次講座的海報則由陳莉莎小姐以犍陀羅的菩薩像為主題而設計的。

CIMG3961

下午一點四十幾分左右,主講人陳奕愷老師很快就準備好囉~雖然本身感冒中,但是仍為學員們詳盡地說明主題,及解答2009年印度行程與規劃內容。

DSCN0970

首要介紹的是印度佛教美術史的發展,以及佛陀生平故事,為大家解說造像及其象徵意涵。

DSCN1002

佛教徒眾所周知的佛傳故事,在奕愷老師的帶領之下,系統性的表格化可讓我們清楚、簡單地將「八相圖」和「四相圖」作一了解。

DSCN1014 (2)

早期象造題材均與佛陀相關,並以「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為母題。其中,投影片所顯示的是佛傳故事中「右脇出生」作品。

DSCN1035

此舖為「降魔成道」,佛陀位於菩提樹之下、金剛座之上,其右手指尖朝下指地,因此可知其為「觸地印」,構圖左右的魔怪均不敢接近。我們即可藉由構圖中特定的象徵符號來了解其主題。

DSCN1069

題解「法相莊嚴」之意,並佐以圖相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圖像學的其中奧妙!

DSCN1075

尊像的分類有四:(一)佛像 (二)菩薩像 (三)羅漢像 (四)護法像,均有其特有的造像特色。

DSCN1065

最後,課堂之中另以影片補充,詳盡地解說佛教藝術起源與東傳。

DSCN1113

奕愷老師的時間掌握非常精準,並且留有十分鐘的時間開放提問,如佛教美術問題和前往印度實地拍攝的經驗等等。

CIMG3977

再次掌聲鼓勵!感謝老師關於佛教美術精闢的演說與解答。

攝影:陳秀慧、戴裕

記錄:戴裕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7日

【講座投影片】相法東傳:走過漫漫東傳佛道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佛教藝術)
(繼續閱讀...)

【講座預告】相法東傳:走過漫漫東傳佛道

海報3

照片提供者:林保堯   海報設計者:Lisa Chen  

 

各位朋友,大家好!本週「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仍將由陳奕愷老師以〈相法東傳:走過慢慢東傳佛道〉為題,為大家說明佛教如何從印度經過絲路、海路及青康藏高原傳播到中國,其中佛像的造型在東進的過程如何演變。由於奕愷老師已經事先提供上課投影片的濃縮版,也上傳到部落格上囉!有興趣的學員可以先作預習喔!

 

在這裡也要再次感謝我們的藝術志工莉莎精心為我們設計這堂講座的海報。這次海報中的主題是雲岡石窟最著名的第二十窟主尊坐佛,其造型渾厚,氣魄宏偉,具犍陀羅造像之特點,是中國早期造像的代表作之一。海報中還得見坐佛身光外緣雕刻精美的供養菩薩、比丘及火焰紋。此外,因為這次講座主題是佛教東傳的過程,莉莎非常細心的找了一張東傳路線地圖作為底圖,強化這次講座的主題,真的很棒!謝謝!

 

對了!這週有部分學員因為要到法鼓山參加水陸法會,不克前來,我們會幫大家保留上課紙本講義,下週來上課的時候可以一起領取喔!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4日

【講座投影片】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佛教藝術)

由於之前投影片中部份文字呈現亂碼,為了方便大家閱讀,重新製作投影片,重新上傳!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1日

【講座投影片】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佛教藝術)
(繼續閱讀...)

【講座預告】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

法鼓大學籌備處佛教藝術講座海報_3

海報設計者:Lisa Chen

 

各位朋友,大家好!本週「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由目前任教於致裡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的陳奕愷老師擔綱,他將以〈法相緣起:探索造像歷史長河〉為題,分為“佛傳故事”、“佛陀聖蹟”、“無像時期”、“法相莊嚴”四大主題,為大家講解佛教造像的源起,課程內容精彩可期,請各位學員一定要來參加喔!!


另外,要在此感謝志工莉莎在百忙之中,為我們這堂講座設計海報。以下是海報中菩薩原來的模樣,貼在這裡讓大家一同欣賞這尊犍陀邏菩薩像的雕刻之美。

印度鞬陀邏菩薩像

菩薩像(上半身) 巴基斯坦犍陀羅出土  2-3世紀  高92cm 寬66cm 厚28公分  日本阿含宗藏


圖版出處:宮治昭編集,《がガンダーラ美術とバーミヤン遺跡展》,靜岡新聞社,2007年,圖16。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20日

2008/11/15「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剪影

 DSCN0264

第二堂講座主題為〈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林保堯教授主講。今日是太陽高照的晴朗天氣,來到冷氣開放的教室中聽林保堯老師上課,反而是一大享受喔!當日約有50名的學員陸續報到聽課,這次也將調整過的最新印度行程作一說明,造成不錯的迴響。以下分享當日活動的情形及課程照片等。

 

CIMG3908

提早抵達精舍的林老師,關心工作人員的作業狀況和學員的報到情形。

 

DSCN0391

本講座的海報,繼上次的風格特色,以另一舖收藏於印度巴特那博物館的觀音菩薩像為主題,分享印度佛教造像之美!

 

CIMG3911

課堂一開始,林老師為學員們說明2009年「發現印度」藝術行旅最新規劃的內容。

 

CIMG3920 

學員們聚精會神地細聽印度行程的規劃。

 

CIMG3916 

今天講演的主題為〈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上半堂課以「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為主;下半堂課則是「山奇佛塔之瑞相題解─山奇東塔門為例」。

 

CIMG3924

首要介紹的是印度佛教美術史的概說,以了解佛教美術的發展及其特色。

 

DSCN0229

投影片中是阿旃陀石窟著名的「持蓮華手菩薩」壁畫(cave 1),老師題解其中手勢的內涵與意義。

 

DSCN0270

老師為學員們介紹阿旃陀著名的「飛天」雕刻,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於中國人物雕塑的生動感和石材雕鑿技巧。

 

CIMG3943

課堂休息時間,學員們的討論熱烈,繼續請教老師相關佛教美術問題和前往印度的資訊。

 

CIMG3948 

上課前5分鐘,負責此專案的助理陳秀慧小姐,細心地將志工分組,讓我們可以輕鬆的共同維護乾淨的上課環境。

 

DSCN0342

四點準時開始下半堂課,主講內容是山奇大塔東塔門的細部雕刻,老師仔細的說明塔門橫樑上的三舖佛傳故事內容及其構圖特色。

 

DSCN0350

投影片中為桑奇大塔東門邊的女夜叉像,其特有的「三曲」姿態,充分展現出印度女性軀體的豐滿與柔軟,非常優美!

 

CIMG3954 

最後,感謝中山精舍的菩薩們,熱心的將課堂訊息貼於佈告欄,讓更多學員們有機會一同來參與這系列講座活動!

 

攝影:戴裕、陳秀慧

記錄:戴裕



(繼續閱讀...)

【簡章】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

行程圖_2


行程圖_1


行程圖為旅行社提供,地名翻譯與下面行程介紹略有不同,敬請見諒!

行程異動:受飛機航班變更之影響,本行程之日期更改為2009年1月9日至23日,詳細說明請參公告:http://dduart.blogspot.com/2008/12/2009.html

日期:2009年1月8~22日(農曆12月13~27日,共計15天)

費用:每人NT$ 78,000元,刷卡價NT 80,000元(含兵險、燃油稅、機場稅、印度簽證費)

團長:林保堯教授(團員預計25人)


參訪地點簡介,請點下面連結:

2009「發現印度」藝術行旅簡介(Part I)

2009「發現印度」藝術行旅簡介(Part II)

天數

日期

說明

1

01/08

(四)

台北-曼谷 (泰航TG-635 2010/2305 )

下午17:00自台北市區出發(專車接送),前往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站,集合於泰航 TG-635團體櫃台辦理登機手續,搭乘泰航 TG-635 班機直飛曼谷,抵達後前往G區四樓過境旅館休息。(泰航招待)

住宿:曼谷國際機場過境旅館

2

01/09

(五)

曼谷-德里/國家博物館/古達明納塔-阿格拉 (泰航TG-323 0715/1010)

清晨6:00整隊於機場內,前往TG-323 班機登機門,搭乘泰航TG-323直飛印度首都德里,抵達後專車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犍陀羅佛像藝術,頂禮佛陀舍利子(100年前於佛陀家鄉迦毗羅衛城發現),共15片佛陀肩胛舍利子。之後前往世界文化遺產【古達明納塔】,此塔1193年為顧特卜德汀(Qutab-ud-din)所建,其目的是為了象徵勝利,故又稱勝利塔,高約 72.5 公尺,是融合了印度教與回教色彩的五層石塔,為德里最具代表性的遺跡。之後前往餐廳晚餐,餐後專車接往阿格拉。(車行約4小時)

住宿:ASHOK HOTEL (YAMURA VIEW)

TEL :+91-562-246-2990 FAX :+91-562-246-1960

3

01/10(六)

阿格拉-秣菟羅博物館-阿格拉

早餐後專車接往秣菟羅 (50公里車行約1小時) ,全日於【秣菟羅博物館】參觀,從印度各地運來之佛像石雕藝術,均放於此保存,考古協會專人於此協助修護,為專家學者研究佛教文物的考古博物館。之後專車接回阿克拉休息及晚餐。

住宿:ASHOK HOTEL (YAMURA VIEW)

TEL :+91-562-246-2990 FAX :+91-562-246-1960

4

01/11(日)

阿格拉-加西-卡朱拉霍神廟群(夏達步遞號超快車)

早餐後專車接往阿格拉火車,搭乘上午8:00火車前往加西,抵達後專車接往卡朱拉霍,參觀以性愛雕刻聞名的【卡朱拉霍神廟群】,中餐於途中使用。參觀的神廟群可分東、西、南廟群三部份。西廟群最為豐富,其中拉克什瑪納廟(Lakshman),建於11世紀初,供有872個人體雕像。東廟群除了印度教寺廟外,還有耆那教寺廟等。參觀完後專車接往住宿飯店休息及晚餐。

住宿:卡朱拉霍克拉克大飯店

5

01/12

(一)

卡朱拉霍-博帕爾(Bhopal)-卡朱拉霍神廟群

早餐後專車出發再前往【卡朱拉霍神廟群】參觀,之後回飯店食用中餐,餐後專車前往中西部大城博帕爾(車行約7小時),晚上抵達後專車接往住宿飯店休息。晚餐於住宿飯店食用。

住宿:博帕爾湖濱大飯店

6

01/13

(二)

博帕爾-桑奇-普薩沃爾(Bhusawal

清晨早餐後,專車接往桑奇大塔(車程約8小時) 中餐食用於途中。(隨團廚師小李提供中式熱餐)抵達後將參觀世界文化遺產【桑奇佛塔】,現存三座佛塔,始建於阿育王時期(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遺址,具備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保存大量精美石雕,刻繪釋迦牟尼佛的傳奇故事,是認識佛教早期藝術的珍貴作品。晚餐前返回博帕爾。晚餐於博帕爾阿育王大飯店,晚餐後專車接往火車站,搭乘夜快空調火車前往普薩沃爾。

住宿:空調臥舖火車上 JHELUM Exp 2245/0530+1

7

01/14

(三)

普薩沃爾-阿旃陀石窟-奧蘭古堡

清晨5:30夜臥快車抵達普薩沃爾火車站後,專車接往摩西陀飯店沐浴及早餐,之後專車接往【阿旃陀石窟】參訪,全日於此處參觀。從一世紀開始歷經數百年完成的阿旃陀石窟,共32窟,全部屬於佛教的壁畫與石雕,整個是由石山雕刻成寺院、修行道場、佛學院、佛塔。中餐於阿旃陀餐廳,下午4:00專車接往奧蘭古堡住宿飯店休息及晚餐。

住宿:奧蘭古堡Ambassador Hotel

TEL: +91-240-485211 FAX: +91-240-484367

8

01/15

(四)

奧蘭古堡-埃羅拉石窟-奧蘭古堡

早餐後專車接往【埃羅拉石窟】參訪,參觀佛教徒代代相傳,歷經五百年完成的埃羅拉石窟,共32窟,其中屬於佛教有12窟,精美石雕依整個石山雕刻成寺院修行道場、佛學院,其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13窟至25窟為印度教,其中第16窟是印度石窟之王,26窟至32窟為耆那教石窟。晚餐於飯店食用。

住宿:奧蘭古堡 Rana International Hotel

TEL: +91-240-663-4141

FAX: +91-240-662-9720

9

01/16

(五)

奧蘭古堡奧蘭古堡石窟納西克石窟群納西克

早餐後專車接往【奧蘭古堡石窟群】(約五至六窟),為半開鑿還未完成之石窟群,參觀完畢後前往納西克,參觀【納西克石窟群】。晚餐於飯店食用。

住宿:納西克 QUALITY Inn Hotel

10

01/17

(六)

全日 納西克石窟群

早餐後專車接往【納西克石窟群】參觀,全日於納西克。納西克位於德干(Deccan)的哥達瓦里(Godavari)河畔,是一個引人入甚的村落,具有上百座寺廟和提供信徒洗淨的浸浴池。其周圍分佈有23座石窟群,其中最早開鑿於西元前二世紀,開鑿活動一直持續到西元七世紀左右。初期佛教美術時期所雕鑿的石窟具有豐富的象徵圖像。中餐小李特備台菜熱餐於石窟,讓大家有充份時間參訪石窟,晚餐回旅館食用。

住宿:納西克 QUALITY Inn Hotel

11

01/18

(日)

納西克-貝德薩石窟群-普內

早餐後專車接往【貝德薩石窟群】參觀。貝德薩是位於卡爾利石窟以南的一個村落,其周邊分佈12座石窟。這些石窟群均雕鑿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唯一的一座精舍窟,其設計和壁畫都相當獨特,十五世紀仍有佛教聖徒居住於此。其餘11座石窟屬於支提窟,其中最重要的一座位於貝德薩村內,其前室雕刻有馬和騎馬者的巨型列柱,相當壯麗精美。中餐於貝德卡石窟使用,餐後繼續參觀,晚餐回旅館食用。

住宿:普內 QUALITY Inn Hotel

12

01/19

(一)

普內巴賈石窟群普內

早餐後專車接往【巴賈石窟群】參觀。巴賈是卡爾利石窟對面的一個村落,其周圍分布著大約22座石窟。其中的羅納瓦拉(Lonavla)石窟,雕鑿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具有早期與木料結合的石窟寺特色,而石窟寺內的佛塔部分保持完整,並有供養者的銘刻,是值得一去的早期佛教石窟群之一。中餐於巴賈石窟群窟,餐後繼續參觀,晚餐回旅館食用。

住宿:普內 QUALITY Inn Hotel

13

01/20

(二)

普內-卡爾利石窟孟買市區導覽

早餐後,專車接往【卡爾利石窟】參觀,此石窟是是典型的馬蹄形空間和穹竉頂的支提堂(chaitya),始鑿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至西元二世紀才逐漸完成,仿木造和木造結構的混合組合,是初期佛教石窟的特色。抵達後須搭乘嘟嘟車上山,再徒步登山約20分鐘,即可抵達。中餐後,專車接往孟買市區觀光,參觀國父聖雄甘地紀念館、水源地花園、耆那教堂,晚餐食用於市區餐廳。

住宿:孟買 Mirador Hotel

14

01/21

(三)

孟買象島威爾斯王子博物館孟買機場 TG-318 2320/0505+1

早餐後,專車接往印度門碼頭,搭乘汽船前往【象島石窟】參觀,船行約一小時,沿孟買灣區島嶼航行,抵達後參觀象島石窟。中餐於孟買市區餐廳,餐後專車接往【威爾斯王子博物館】參觀,之後於讓大家自由在孟買市街商店區購物。晚餐於市區餐聽。餐後專車接往孟買機場,於泰航櫃台辦理登機手續,搭乘泰航TG-318 班機直飛曼谷。

住宿:夜宿航機上

15

01/22

(四)

孟買-曼谷-台北 TG-634 0725/1140

搭乘子夜班機泰航TG-318直飛曼谷,抵達後馬上轉搭泰航-634班機直飛桃園機場。中午11:40班機飛抵桃園國際機場後自由解散。全程結束!謝謝大家!



費用說明

1.手續:印度簽證費、燃料稅、機場稅

2.機票:臺北→德里、孟買→曼谷→臺北

3.住宿:觀光大飯店兩人一房

4.餐飲:每日三餐全素或葷,迎合大家口味餐

5.遊覽:行程內容活動專車、入場券、導遊費用

6.行李:每人一件,15公斤為限 (保留5公斤給團體運食材)

7.保險:每人附送旅行平安保險新臺幣貳百萬元整

8.領隊:全程隨團領隊一名,沿途照料

9.機場:機場稅及行李費

10.小費:每人US$100元 (導遊、領隊、司機、助手、餐廳,此項不在團費之內)

報名方式

1.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2月10日截止。(額滿即截止,敬請提早報名!)

2.請先以轉帳方式繳交報名訂金NT$10,000,轉帳帳戶資料如下:

第一銀行北投分行(總代號007)

戶名:財團法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帳號:191-50-511378

3.填寫報名表(參後面附件),並將轉帳資料填入表後,再以下列兩種方式繳交報名表,確認轉帳成功後,將以E-mail通知您報名成功!

(1)E-mail:soa@ddc.edu.tw(主旨請標示“2009發現印度行”)

(2)傳真:02-2893-9911


4.報名表下載處:

http://register.ddc.edu.tw/volunteer/doc/indiatravel.doc

發現印度行旅報名表


5.請備妥下列證件,繳交時間與方式將另行通知。

(1)護照正本(請注意護照有效日期

(2)身份證正反面影本1份

(3)2吋照片4張(3個月內之近照)


6.團費尾款請於行前說明會時,繳交現金或刷卡,說明會日期將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

聯絡人:法鼓大學籌備處林小姐

電 話:02-2893-9966轉6365

傳 真:02-2893-9911

E-mail:hollylin@ddc.edu.tw


承辦旅行社


大傑旅行社 (交觀甲256)文字顏色

聯絡人:魏二郎先生

地 址:台北市吉林路247號3樓

電 話:02-2511-7756

傳 真:02-2543-4808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19日

【推薦】印度佛教藝術入門書目

 

林保堯,《佛教美術全集2─佛教美術講座》,臺北市:藝術家,1997。

 

林保堯、李玉珉、顏娟英合著,《寫給大家的佛教美術》,臺北市:東華,1992。

 

高木森,《印度美術史概論》,臺北市:渤海堂,1993。

 

王鏞,《印度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劉其偉等箸,《圖說印度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3。

 

羅伊 C. 克雷文著,王鏞等譯,《印度藝術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3。

 

陳師蘭、林許文二合著,《圖解桑奇佛塔:印度佛教史詩》,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3。

 

佐佐木教悟等箸,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台北縣:佛光,1998。

 

義淨著,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林保堯老師提供

(繼續閱讀...)

2008年11月17日

【講座講義】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

山奇大塔東門正面橫樑

山奇大塔東門正面橫樑雕鑿著精美的佛傳故事


撰文、攝影 / 林保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印度歷史文化悠久,宗教多元且藝術資產豐富,這是由於印度的宗教是藝術創作的泉源,而宗教生活是印度人的一切,是無法跳脫的!這種獨特的印度美術特質在後來的歷代王朝中,仍不斷地在境內開鑿大量石窟、興建寺廟、壁畫和雕刻等等,全心全意奉獻於宗教,將宗教哲理以藝術的方式使之豐富宗教聖地,也因此成就了無數規模宏偉且令人為之驚嘆的藝術傑作。

近年,隨著交通的發達及印度經濟起飛等等因素,使得印度這個文化古國的知名度,再次熱門了起來。事實上,國內高等教育學府的相關科系,亦展開有關東南亞的研究議題,即印度的文化藝術、宗教等的教學研究參訪與探索。在此因緣之下,2005年作了一趟極為豐碩的印度藝術行旅饗宴,其中,若就古文明佛教藝術、建築言,以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為佳,由首都德里出發,至孟買出。此條路線,可謂短小精美,豐碩十足,在一天一站的十一站行程中,可見及近十座的世界文化遺產,幾乎每天您都面對嘆為觀止的古文明各類藝術、文化遺產,經行最美又純淨的心靈修行與嘆服!

經過印度美術遺址的洗禮後,就佛教藝術言,眾所周知,起源於所謂的stupa,即「塔」、「塔婆」之謂。印度佛塔極多,然而最具探究,欣賞價值的,就是「山奇大塔」了。山奇佛塔具有樸拙的覆鉢形塔身,周圍環繞著高聳的欄楯而框架出神聖的右繞道,而最富佛教藝術價值在四座壯麗的塔門,其上遍佈滿滿的雕刻,通常以佛教主題為主,如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及裝飾圖紋等等,每一塊雕刻主題在在告訴著俗世的人們佛陀的事蹟,而雕刻技術與構圖技巧的進步正生動的表現出佛教藝術的特質。

本主題重點有二:

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

二、山奇佛塔之瑞相題解─山奇第一大塔東塔門為例。



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

印度旅遊,若就古文明佛教藝術、建築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是熱門景點路線之一,是從德里進,至孟買出。此條路線主要遍佈四個邦省──由上而下排列為哈里亞納(Haryana)、北方邦(Uttar Pradesh)、中央邦(Madhya Pradesh)及馬哈拉史特拉(Maharashtra),期間所參訪的印度佛教石窟或寺廟等等,雖地處位置偏僻,卻能夠藉由遺址所創造出特有的宗教場域與氛圍,體驗到印度特有的宗教思維及其美術的展現。

山奇大塔及其北門

山奇大塔及其北門

著名的初期佛教美術遺址,1989年列入世界遺產。佛塔遺址於西元前二世紀開始興造,具有壯麗精美的塔門和細緻的雕刻。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著名的卡爾拉石窟,雖是僅一大窟,但完整的窟面結構雕像與其內馬蹄形大塔的氣勢,足以讓人震攝嘆服。尤其窟前一座阿育王柱,更令人無法想像當年阿育王勢力竟可達此孟買山區之地。

卡鷲拉和神廟群坎達里耶神廟(Kandariya Temple)

卡鷲拉和神廟群坎達里耶神廟(Kandariya Temple)性愛雕刻

1986年列入世界遺產。神廟群中,每座神廟皆有令人驚嘆的繁複雕刻,裝飾著寺廟塔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情色」主題的雕刻,雖然所佔比例非常少,但大膽的男女或人獸交合主題,使之有「性廟」的另稱。

阿旃陀石窟第19窟入口

阿旃陀石窟,第19窟入口。

沿著河谷開鑿,歷經一千餘年的時間,共開鑿了32窟,是佛教美術全盛時期的重要遺產,具備了佛塔、支提、僧院、佛像和壁畫的瑰麗寶庫,並於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象島石窟三面濕婆像

象島石窟,三面濕婆像。

石窟坐落於孟買港灣東南方6公里處的加利普利(Gharapuri)島上,所刻鑿的石窟皆為印度教石窟,其中最著名且最壯觀的三面濕婆半身像,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

愛羅拉石窟第16窟凱拉什寺廟(Kailash Temple)

愛羅拉石窟第16窟,凱拉什寺廟(Kailash Temple)

相傳歷經五百年完成的大石窟,共有35窟,分別有屬於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石窟種類,無論在雕刻上或繪畫上,均發展出不同的宗教美術特色,可說是印度宗教美術的大寶庫。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二、山奇佛塔之瑞相題解─山奇第一大塔東塔門為例

印度的山奇,其實是一座累積二千多年來的佛塔群,不過大都佛塔已損害嚴重,留下可看的,就是二千一百年前左右的重要三座,故大家稱它為一號塔、二號塔、三號塔。其中一號塔又大又完整,習慣稱為「山奇大塔」、或「山奇聖蹟大塔」。山奇大塔之美,在於四座大塔門上,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每座塔門近二層樓多,重要的是,正、背兩面都有雕刻,故要拍下理想的塔門雕造作品,就須待上一天的規劃較好。不然另一面的陰影部份,怎麼拍都是不理想的,一定要等到下午太陽到另一面照過來時,才能拍到理想的。

山奇大塔到底是什麼?過去坊間是不太知的?頂多是透過大學有些相關課程教學的機緣而獲知,不過近年有極詳盡的中文書籍,即林許文二與其夫人的相關論述報導,打開了國人的認知與視野,確是令人振奮的有意義文化工程。當下要作的山奇大塔,是以後學近年教學時參讀諸家的角度,即授課使用的教材內容,作一整理的陳述。就中,以一號的大塔為首,先從最令人激賞的大塔門,即東門開始述起。

(一)山奇大塔

山奇,是位在印度中部,幾近印度地圖中心的一個古老地名,不過卻是探究印度古代藝術,尤其是佛教藝術的「聖地」。眾所周知,佛教藝術起源於佛塔建築,目前印度遺留下的古老佛塔,有拔服提、山奇、阿瑪拉瓦提,以及近年於佛涅槃處拘尸那羅一百公里外的苛舍離(Keselia),即所謂的更衣寶塔等大塔,不過就完整性與豐富性,以及最重要的莊嚴性而言,當屬山奇大塔為最。事實拔服提、阿瑪拉瓦提皆不遜於山奇,只是不完整,實在可惜。拔服提主要的塔門已被搬移至加爾各答博物館專室,阿瑪拉瓦提更悽慘,分散四、五處。當然,最精彩又大塊的在大英博物館和青奈博物館等。今天,我們習慣稱的「山奇大塔」,是因它是山奇佛塔中的最大一座故謂之,且規模最為完整,尤其是四座塔門、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留下極為豐富的古代佛雕藝術。

(二)佛塔規模形式

大塔主體為一覆鉢形,塔頂有一方形箱盒的平頭,若依經典知,這是奉安舍利之處,事實一般是放至更深的塔基深處。因是放置舍利之處,故其上有象徵尊貴的傘蓋,其四周亦有小欄楯圍繞。歸之,整體肅穆莊嚴,簡樸大方。

1.大塔:現存有完整佛塔基座、覆缽塔身、平頭圍欄、傘柱、三層傘蓋,兩重繞塔步道、兩重繞塔欄楯,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塔門。

2.二塔:結構極簡,僅佛塔基座、覆缽塔身,以及一道繞塔的簡樸欄楯。二塔無傘柱、傘蓋、塔門。

3.三塔:現存佛塔基座、覆缽塔身、平頭圍欄、傘柱、一層傘蓋、兩重繞塔步道,一道繞塔欄楯,以及南塔門。

(三)雕刻主題

大塔塔門(Torana)共有四座,開在大欄楯的東、西、南、北四方的正面,亦即俗稱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大塔四座塔門的刻繪、雕刻,時間跨度為B.C.2世紀到A.D.1世紀,內容主要為佛傳、印度歷史故事,以及古老藥叉、精靈信仰等。表現方法由平板樸拙的淺浮雕,到成熟立體的深浮雕、圓雕,及至佛像誕生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不立佛身像」,以象徵性符號,代表佛陀一生的藝術表現手法。東塔門雕刻圖像解析如下:

1.東門第一橫樑〈過去七佛禮拜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

第一道橫樑的圖像,有稱以〈菩提樹和佛塔供養圖〉,或〈過去七佛禮拜圖〉。主要的是,五塔二樹的供養與禮拜。過去七佛,指的是,現在的釋迦佛和其前先出世教化的六佛總稱。山奇大塔在每一塔門,頻頻地以七棵菩提樹,乃至菩提樹和塔來描繪七佛。這類的樹,即其樹下有佛座的,乃至塔,是對過去七佛的象徵,而不是只作為菩提樹或塔的禮拜而已。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2.東門第二橫樑〈出家喻城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

此座橫樑即是描繪悉達多(saddatta)太子燃起出家求道的念頭,於深夜騎上自己的愛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自己成長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即所謂的「大出離」。圖面若對大致地一瀏覽,確是相當錯綜複雜,不易判斷出,不過若從左側來留覽的話,可發現全圖是依著馬的行進而開展,場景就依序地移進右方,到了右端之後,再轉向左方,直至中央的菩提樹前景為止而結束的一連串構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3.東門第二橫樑〈出家喻城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

此座橫樑即是描繪悉達多(saddatta)太子燃起出家求道的念頭,於深夜騎上自己的愛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自己成長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即所謂的「大出離」。圖面若對大致地一瀏覽,確是相當錯綜複雜,不易判斷出,不過若從左側來留覽的話,可發現全圖是依著馬的行進而開展,場景就依序地移進右方,到了右端之後,再轉向左方,直至中央的菩提樹前景為止而結束的一連串構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