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第八堂講座主題〈數位知識:走進佛教歷史田野〉由陳奕愷老師擔任主講。課程預計以知識教學及科技軟體技術的結合運用等角度,作為切入重點的介紹!以下分享當日的活動情形及課堂剪影。
課堂為大家介紹如何利用佛教藝術田野調查採集的資料,進行知識的數位加值產出!
由於印度田野調查團即將出行,學員們利用課堂開始前,趕緊請教有三次印度田野經驗的奕愷老師,不論旅途生活的適應、飲食、風俗及拍攝過程等等,老師都是有問必答的細心說明喔!
正式進入課程主題,奕愷老師說明何謂產出?答案即是每個佛教美術遺品皆是,藉由佛教義理思想的知識產出,而有佛教美術的產生。
有效利用田野調查成果與知識庫的相結合,將可以產出最大資產,我們要確認的重點方向,即:說什麼故事?用什麼方式?
每個人的知識庫建立也很重要,田野成果可發揮最大產值而累積學術研究論文、文學創作泉源、藝術創作題材等等。
田野調查為觀察法的一種,所以是屬於「質性研究」。在時間與能力的限制下,選擇部分代表個案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田野調查實務當中,可作參與觀察法,並且製作田野調查筆記,個別針對實物、訪視及活動的詳細紀錄。
以數位知識走進佛教歷史田野的主題而言,培養這類專業的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也是急迫的。在挖掘好題材與感動消費者之間,詮釋技巧則是我們應將學習的重點!
奕愷老師指出,當一個好的說故事者(story teller)是非常不容易的,唯有將詮釋技巧提昇,才能顯現加值設計人才的能力指標。期望可將古老的佛教藝術遺品,以現代科技的方式,更加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並提昇接受度。
以上例舉陳奕愷老師所製作的田野調查影片。分別是「走過烽火:從賽德克到太魯閣」和「山東濟南玄通寺四門塔佛像修復記錄」。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當數位知識走進歷史田野之中,我們留下的會更多。
終於完成佛教藝術專題講座,勢必為佛教藝術有興趣的志工們打開了不同的視野,由佛教藝術起源的印度,流傳至中土的佛教藝術,甚而現代科技與佛教藝術的結合等,可說豐富了我們的宗教生活!
陳奕愷老師以〈數位知識:走進佛教歷史田野〉講題為我們畫下完美的句點,也為即將前往印度出田野的志工們預習了田野流程,期望大家都能夠有所收穫喔!
記錄/攝影:戴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