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活動剪影】12/6「發現印度」佛教藝術講座

0

緊接著,第五堂講座由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清香老師主講,主題為〈黃金盛世:隋唐佛教藝術〉。陳清香老師以美術史的角度來介紹中國隋唐佛教藝術的發展、內容題材與風格特色,並以「造像」為例,引領學員們進入佛教美術天地之中,了解甚深的佛教義理及各宗派的風格特色!以下分享當日的活動情形及課堂剪影。

1

隋唐時期是我國佛教美術的黃金盛世,並且留下數量驚人的佛教美術遺品。因此,陳清香老師以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來對照佛教美術的發展,並且佐以造像為例,讓我們能夠一探隋唐佛教美術之美。

2

就現存的隋代造像遺品而言,初年作品的式樣因襲北齊北周,多呈樸質而剛毅,中葉以後,漸趨華麗,好尚裝飾。此隋代佛陀石造像目前館藏於大英博物館,保存完整僅缺失雙手,依其位置可推知其手勢應為施無畏印(上)和與願印(下)。佛陀像有肉髻、眉心間有白毫、眼垂、耳長,可說是標準的中國式隋代風格造像。

3

這兩尊隋代菩薩立像,就其風格與造型被比對應為同一組。菩薩戴有寶冠,衣帶捲翹,站在蓮花座上,而頭光為透雕,以卷草紋樣裝飾其上,並且展現出同樣的風格─舟形且對稱。

4

此為隋代鎚鍱佛,日本大阪白鶴美術館所藏。陳清香老師特別例舉說明,這是由於隋代的鎚鍱佛數量稀少。鎚鍱佛通常體積輕巧,不僅可輕鬆攜帶並可方便唸佛之用。在構圖方面,為五尊像構圖形式,中央為阿彌陀像,結跏趺坐於覆蓮束腰座上,左右對稱均衡。(註:鎚鍱像是指,以薄金屬片(金、銀、銅)覆於銅模上鎚敲而成的佛像。)

5

此造像是與法鼓山結緣的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東方阿閦佛像,原先的佛首已斷落遺失,後來仿製西方阿彌陀的佛首而置上的。阿閦佛像呈現結跏趺坐的沉穩禪定樣,且裝飾樸簡,衣紋簡單。值得注意是,百衲衣展現隋唐時代的特色─即綁結式的穿著方式,而另有雕鑿扣環式樣則屬宋代才有的特色!

6

東方阿閦佛的佛首,展現笈多式樣,為螺狀髮紋。法鼓山的程師兄歡喜的分享,敘述當時佛首的開箱情形,而且聖嚴師父還來看過,並且在佛堂供奉一陣子呢!

7

唐代的佛教造像繼承隋代的造像技巧,技術更趨成熟,部份吸收後笈多時代的風格,寶相圓滿,身軀比例勻稱,雙肩碩壯,表現出大唐恢宏博大的氣勢。此為奉先寺的盧舍那佛的頭部側面像,為武則天供養雕鑿,因此,外傳佛陀像面貌是依照武則天而造,具有北方式的單眼皮特色,而波浪形髮紋可看出受到犍陀羅式樣的影響。

8

洛陽派以龍門石窟奉先寺洞為例,可知受到笈多秣菟羅派的影響。此為華嚴三寶的脇侍菩薩,由於整個山壁開鑿,因此遠觀菩薩身形,呈現倒三角形狀─頭大、肩大和比例較小的下半身。陳老師說明這是依人們瞻仰角度而產生的特色雕鑿方式。

9

長安派以光宅寺藏石佛碑像及其他為例。此為唐代光宅寺佛三尊像,中央佛陀像胸部鼓起,身形健碩;左右兩旁的菩薩像則展現出唐代女性軀體的S形姿態,具有笈多式樣的餘韻。

10

陳清香老師指出,山西太原天龍山派受後笈多風格影響,佛菩薩像唯美寫實。此造像由馬周所造,為貞觀式樣的代表,佛陀造像結跏趺坐,具有國字臉、寬肩,並且呈現衣紋自然垂下的懸裳座,展現出四平八穩的姿態,象徵著大唐太子天可汗、佛法遠播及國事昌隆的氣勢。

11

敦煌派莫高窟的風格特色,綜論為初唐妍麗、盛唐壯碩圓滿、中唐帶密教風、晚唐體軀加長。此為莫高窟第244窟,呈現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五尊構圖方式,陳老師指出,二弟子通常為大迦葉和阿難,一老一少的安排下有別於佛陀和菩薩形象,而呈現人間相。

12

初唐的金銅佛,其造型風格非常接近印度式。結跏趺坐的金銅佛結有轉法輪手印,可說是金銅佛造像中稀有的,且袈裟是偏袒右肩的非中土式,推測是笈多時期鹿野苑式樣,因此很有可能是唐代玄奘帶回的佛像複刻。

13

此為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佛陀泥塑像,其身形胖碩,可反映當時的審美觀,即豐滿肥碩的美感。

14

最後講解的是密教時期的造像,此為騎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造像,學員們非常認真的聽解課程內容並觀賞圖像的上課情況。

15

最後,非常感謝陳清香老師精采又豐富的演講,期待下一堂課的來臨喔!

16

下週預告!講題為〈新生轉型:宋元佛教藝術〉,陳清香老師即將為大家解析宋元佛教美術圖像的構成與風格特色,請大家不要錯過這難得的機會!


攝影、記錄:戴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