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講座講義】聖蹟巡禮:印度佛教遺址導覽

桑奇大塔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佛塔遺蹟桑奇大塔及其東門(林保堯拍攝)

 


撰文/林保堯

 

地處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信仰等特色孕育出印度獨特且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宗教與藝術成就不僅在世界獨樹一幟,並且對亞洲諸國可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近幾年,因拜華航、長榮的印度直航線開闢,使印度地區的觀光、旅遊大大開展。其中前往佛陀聖蹟參訪的「朝聖」踏查之旅,頓時熱門至極。不過,印度的交通、飲食及文化風情等因素,使終不是我們習慣的!但是佛陀於2500年前所走過的聖蹟仍是迷人的,尤其對佛教藝術相當興趣的工作者,在今日便捷的出國之下,美好機緣時,一定要親自前往朝聖,踏查佛陀在世時的當年遺跡,是會令你畢生難忘的。

 

例如看看給孤獨長者等奉獻的祇園精舍,那倘大的園林有著當年佛說阿彌陀佛經的說法堂,還有好大好大的阿難菩提樹,當出現在您面前時,令您多感動。當然,走過北傳中心的祇園精舍,定不能錯過南傳中心的竹林精舍,一片竹林令您清新,然而那座阿闍世王建立的佛塔遺跡,更令人不能不想起其父親頻婆裟羅遭遇的禁錮之地,業已被考古挖掘出來,令你見及《觀經》十六觀想的源頭地時,那是多不可思議呀!

 

因此,「您一定要去朝聖」呀!

 

本主題重點有二:

一、印度踏查路線規劃。

二、佛跡巡禮(DHARMA YATRA)的內涵與意義。

 

一、印度踏查路線規劃


印度的腹地相當地大,基本上,沒有辦法一次十多天的行程即可完成,並且境內分布著不僅佛教聖地遺址之外,另有印度教、耆那教、伊斯蘭教等等,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遺址不在少數。因此,踏查路線的規劃基本上以國際航線點為主,例如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海德拉巴、青奈(即馬都拉斯)。國內朝聖團慣以德里為起迄點,再延伸其他的轉運點。從德里為起點,有二條線,一是德里到孟買線,二是德里到加爾各答線,不過在期間因天數、距離點的因素下,會再配合他們的國內線。

 

1. 德里─孟買線:堪稱最值得走的黃金線,貴為黃金線,就是花最少天數可看到最為精彩的佛教藝術寶庫。此道路線,偏於印度中、西部,故又稱中印度、西印度線。

 

2. 德里─加爾各答線:佛陀在世時的主要聖蹟線,從出生、修行、傳法、涅槃等皆於此活動範圍內,並且由不同的供養者共同護持聖地,亦是佛教徒主要參訪的路線。又被慣稱為北印度線。

 

3. 加爾各答-奧利薩-海德拉巴-青奈線:此線因各隊所需,各有其道,不過可稱東,南印度線。全線又長又遠,具有豐富的佛教和印度教世界遺產,不過其舟車之不便,辛苦,只有走了才知。

 

4. 孟買-可倫坡線:此線有稱西南印度線,或是西南印度斯里蘭卡線,待於後述。

 

印度踏查路線

印度佛教遺址踏查路線

 

二、佛跡巡禮的內涵與意義


佛跡巡禮,即是國內朝聖團經常說的前往「佛陀故鄉」之謂。事實上,嚴格地說,是不同的。在此,順帶一說。

 

佛跡巡禮,即「DHARMA YATRA」之謂。DHARMA,即法之謂。此中為慣例、習俗、行為,而是指善的、好的行為、習慣之謂。YATRA,即《長阿含經》的「遊步」之謂,四處走走。此中為「行」、「徒步」,即PADA YATRA之謂。換言之,即是我們今天慣稱的巡禮、或踏查之謂,實際以兩隻腳板去走完一個膜拜行程。

 

印度的巡禮文化,並非是佛教有了之後,或是佛陀涅槃之後才有的,而是印度自遠古神話時代到現在一直連綿不絕,傳繼而下的修行行事之一,即是所謂「聖地巡禮」、「DHARMA YATRA」的傳統巡行禮拜之旅。

 

今天,大家皆以舟車、飛機之便,盡達時間的便捷主義完成巡禮。原來,並非如此,而是以雙腳徒步的巡禮,才是正當的行為,清淨神聖的行為。從紀元之前山奇大塔橫樑上,就有美麗的聖地巡禮浮雕,即可知之。

 

古代的印度,當人們要出發巡禮時,村落的人們皆會聚集為其祝福,而且也會辦盛大的餞席、宴會歡送。這個有如台灣50年代、60年代要去當兵一樣,家人、親戚一定會餞行,送到火車站,或鄉鎮公所,尤其是「金馬獎」者!當去巡禮時,可想古代時的印度,一定極不方便,且危險的,當能平安巡禮完畢,且帶回恆河聖水分送村裡的人,或親人時,是多麼神聖、榮耀之事。當分到聖水的人,擺在家中祭祀聖水的恆河女神祭壇上,朝夕小心翼翼,以明燈、香花供養,那是何等神聖欣慰之事。

 

話說回來,印度的佛陀聖跡又是如何的呢?

 

佛陀涅槃後的聖地,只有誕生的「藍毘尼」、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地「鹿野苑」、以及涅槃地「拘尸那羅」四大聖地。到了紀元前三世紀時,阿育王才加上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猴王奉蜜的「吠舍釐」、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以及從三十三天降下的三道寶階「僧伽施」,連前述合起來,即是大家經常說的八大聖跡。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現在習慣說的佛陀故鄉,即釋迦當太子時的生長地「迦畢羅衛城」,是不被包括在其內的。不過,因於英國殖民地時期,康寧漢、馬歇爾等歷代考古局長大力的佛陀遺跡考古挖掘,慢慢清出過去被遺忘的聖跡,例如多寶山、靈鷲山、前正覺山、那爛陀大學、山奇大塔等。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迦畢羅衛城的多次挖掘。

 

事實當時的釋迦族只有十座城,不是大國,而是大國嬌薩羅國中的小國而已。一八九八年當時的地方行政長官威廉.佩貝在畢普拉哈瓦(piprahwa),控出直徑約35公尺、高約6.5公尺的佛塔基座、塔頂約3公尺處,有滑石製的小容器。再者,在頂上約4.5公尺下方現有一大石棺,南北向地擺著。石棺中有一滑石舍利盒。全高15公分、直徑10公分的舍利盒表面上,刻有婆羅謎文字,即「這是釋迦族佛、世尊的舍利容器,享有名譽的兄弟、姊妹、妻子等亦被奉祀。」事實,這個盒內舍利真身釋迦舍利,那座畢普拉哈瓦佛塔就是當年八國分舍利中分到的其中一份所蓋成的。

 

這個水晶製舍利容器,某蓋為魚形,魚口處有栓,中空的魚肚部分,有用米粒大金箔包著的數十粒舍利。這些挖掘品現在被放在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內。石棺經補強,亦放在廊下。要看,要特別申請,當然我們是不可能的呀!

 

1972年印度考古局修利瓦斯達瓦(shulivastua)在佩貝發掘的大石棺下,再深掘60公分,在特別的屋瓦小室中有發現二個有舍利的滑石舍利盒。一是直徑9公分、高16公分,一是直徑7公分、高9公分。依土器出土狀況,認為是紀元前五至四世紀。後來又在佛塔東側僧院遺跡挖出40多個印章,及其他器物。其中一個小壺蓋上有婆羅謎的文字,即「迦畢羅衛城天之子僧院比丘僧迦所有物」。此中devaputra(天之子)指的就是二世紀時的貴霜迦膩色迦王,知就是此王建造的僧院。

 

1975年,又從佛塔西南約一公里處挖出犍哇利(Ghawalia)遺跡,知其為太子的宮殿。其地有30公尺見方的建造物,有26個房間,面中庭整齊並列的僧院。在此東處又有26公尺見方的同類型僧院。最後修利瓦斯達瓦對此座犍哇利遺跡的層位分為四期,從出土品推算最早期為紀元前800-600,第二期為600-200,第三期為前100至後100,第四期為貴霜時代到4世紀。此加畢羅衛城說,獲致世人極大重視。

 

加畢羅衛城遺跡確定後,自始,今後的佛跡巡禮,才加上此一站,名為「佛陀故鄉」,為重要的第九大佛蹟。當然,今天國內的朝聖,也不管「第九」、或「第十」了,只要是佛蹟,自己就一直地加,可以有很多了。

 

不過,佛跡巡禮卻是體會印度內面精神文化重要的一把鑰鎖。眾所周知,古代印度人精進於瞑想文化,以禪定三昧,無以類比的瞑想文化孕育出人類輝煌的遺產,就是今天在印度大地仍保有持續不斷的生命力。例如,當下的瑜珈就是。西哲大儒歷史學家暨文明批評家湯恩比即云:「探索瞑想文化,再認識瞑想文化,最佳之道就是在於印度的佛跡巡禮之道」。聽完這句箴言,當想到其後基督教徒的耶路撒冷朝聖之旅,或者伊斯蘭教徒的麥加朝聖,皆是受之於印度佛跡巡禮文化影響時,「您不想也去一趟踏查巡禮,體會真正的瞑想文化的母源體嗎?」

 

那麼,大家就一起出發「啟航」吧!

 

藍毗尼園01

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摩耶寺(林保堯拍攝)


菩提伽耶正覺大塔

佛陀悟道成佛之地菩提伽耶的正覺大塔(林保堯拍攝)


菩提伽耶菩提聖樹01

菩提伽耶菩提聖樹(林保堯拍攝)

 

鹿也苑達美克塔(Dhamekh Stupa)

佛陀初轉法輪處鹿野苑遺址的達美克塔(林保堯拍攝)


拘尸那羅佛陀涅槃塔

拘尸那羅佛陀涅槃塔(林保堯拍攝)


那爛陀遺址

世界最古老大學之一那爛陀寺遺址(林保堯拍攝)

 

竹林精舍

佛陀兩大精舍之一竹林精舍(戴裕拍攝)

 

祇園精舍阿難菩提樹

佛陀兩大精舍之一祇園精舍阿難菩提樹(戴裕拍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