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講座講義】瑞相題解:佛教藝術圖像原理

山奇大塔東門正面橫樑

山奇大塔東門正面橫樑雕鑿著精美的佛傳故事


撰文、攝影 / 林保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印度歷史文化悠久,宗教多元且藝術資產豐富,這是由於印度的宗教是藝術創作的泉源,而宗教生活是印度人的一切,是無法跳脫的!這種獨特的印度美術特質在後來的歷代王朝中,仍不斷地在境內開鑿大量石窟、興建寺廟、壁畫和雕刻等等,全心全意奉獻於宗教,將宗教哲理以藝術的方式使之豐富宗教聖地,也因此成就了無數規模宏偉且令人為之驚嘆的藝術傑作。

近年,隨著交通的發達及印度經濟起飛等等因素,使得印度這個文化古國的知名度,再次熱門了起來。事實上,國內高等教育學府的相關科系,亦展開有關東南亞的研究議題,即印度的文化藝術、宗教等的教學研究參訪與探索。在此因緣之下,2005年作了一趟極為豐碩的印度藝術行旅饗宴,其中,若就古文明佛教藝術、建築言,以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為佳,由首都德里出發,至孟買出。此條路線,可謂短小精美,豐碩十足,在一天一站的十一站行程中,可見及近十座的世界文化遺產,幾乎每天您都面對嘆為觀止的古文明各類藝術、文化遺產,經行最美又純淨的心靈修行與嘆服!

經過印度美術遺址的洗禮後,就佛教藝術言,眾所周知,起源於所謂的stupa,即「塔」、「塔婆」之謂。印度佛塔極多,然而最具探究,欣賞價值的,就是「山奇大塔」了。山奇佛塔具有樸拙的覆鉢形塔身,周圍環繞著高聳的欄楯而框架出神聖的右繞道,而最富佛教藝術價值在四座壯麗的塔門,其上遍佈滿滿的雕刻,通常以佛教主題為主,如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及裝飾圖紋等等,每一塊雕刻主題在在告訴著俗世的人們佛陀的事蹟,而雕刻技術與構圖技巧的進步正生動的表現出佛教藝術的特質。

本主題重點有二:

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

二、山奇佛塔之瑞相題解─山奇第一大塔東塔門為例。



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的印度聖境之旅

印度旅遊,若就古文明佛教藝術、建築言,中─西印度踏查路線是熱門景點路線之一,是從德里進,至孟買出。此條路線主要遍佈四個邦省──由上而下排列為哈里亞納(Haryana)、北方邦(Uttar Pradesh)、中央邦(Madhya Pradesh)及馬哈拉史特拉(Maharashtra),期間所參訪的印度佛教石窟或寺廟等等,雖地處位置偏僻,卻能夠藉由遺址所創造出特有的宗教場域與氛圍,體驗到印度特有的宗教思維及其美術的展現。

山奇大塔及其北門

山奇大塔及其北門

著名的初期佛教美術遺址,1989年列入世界遺產。佛塔遺址於西元前二世紀開始興造,具有壯麗精美的塔門和細緻的雕刻。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著名的卡爾拉石窟,雖是僅一大窟,但完整的窟面結構雕像與其內馬蹄形大塔的氣勢,足以讓人震攝嘆服。尤其窟前一座阿育王柱,更令人無法想像當年阿育王勢力竟可達此孟買山區之地。

卡鷲拉和神廟群坎達里耶神廟(Kandariya Temple)

卡鷲拉和神廟群坎達里耶神廟(Kandariya Temple)性愛雕刻

1986年列入世界遺產。神廟群中,每座神廟皆有令人驚嘆的繁複雕刻,裝飾著寺廟塔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情色」主題的雕刻,雖然所佔比例非常少,但大膽的男女或人獸交合主題,使之有「性廟」的另稱。

阿旃陀石窟第19窟入口

阿旃陀石窟,第19窟入口。

沿著河谷開鑿,歷經一千餘年的時間,共開鑿了32窟,是佛教美術全盛時期的重要遺產,具備了佛塔、支提、僧院、佛像和壁畫的瑰麗寶庫,並於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象島石窟三面濕婆像

象島石窟,三面濕婆像。

石窟坐落於孟買港灣東南方6公里處的加利普利(Gharapuri)島上,所刻鑿的石窟皆為印度教石窟,其中最著名且最壯觀的三面濕婆半身像,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

愛羅拉石窟第16窟凱拉什寺廟(Kailash Temple)

愛羅拉石窟第16窟,凱拉什寺廟(Kailash Temple)

相傳歷經五百年完成的大石窟,共有35窟,分別有屬於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石窟種類,無論在雕刻上或繪畫上,均發展出不同的宗教美術特色,可說是印度宗教美術的大寶庫。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二、山奇佛塔之瑞相題解─山奇第一大塔東塔門為例

印度的山奇,其實是一座累積二千多年來的佛塔群,不過大都佛塔已損害嚴重,留下可看的,就是二千一百年前左右的重要三座,故大家稱它為一號塔、二號塔、三號塔。其中一號塔又大又完整,習慣稱為「山奇大塔」、或「山奇聖蹟大塔」。山奇大塔之美,在於四座大塔門上,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每座塔門近二層樓多,重要的是,正、背兩面都有雕刻,故要拍下理想的塔門雕造作品,就須待上一天的規劃較好。不然另一面的陰影部份,怎麼拍都是不理想的,一定要等到下午太陽到另一面照過來時,才能拍到理想的。

山奇大塔到底是什麼?過去坊間是不太知的?頂多是透過大學有些相關課程教學的機緣而獲知,不過近年有極詳盡的中文書籍,即林許文二與其夫人的相關論述報導,打開了國人的認知與視野,確是令人振奮的有意義文化工程。當下要作的山奇大塔,是以後學近年教學時參讀諸家的角度,即授課使用的教材內容,作一整理的陳述。就中,以一號的大塔為首,先從最令人激賞的大塔門,即東門開始述起。

(一)山奇大塔

山奇,是位在印度中部,幾近印度地圖中心的一個古老地名,不過卻是探究印度古代藝術,尤其是佛教藝術的「聖地」。眾所周知,佛教藝術起源於佛塔建築,目前印度遺留下的古老佛塔,有拔服提、山奇、阿瑪拉瓦提,以及近年於佛涅槃處拘尸那羅一百公里外的苛舍離(Keselia),即所謂的更衣寶塔等大塔,不過就完整性與豐富性,以及最重要的莊嚴性而言,當屬山奇大塔為最。事實拔服提、阿瑪拉瓦提皆不遜於山奇,只是不完整,實在可惜。拔服提主要的塔門已被搬移至加爾各答博物館專室,阿瑪拉瓦提更悽慘,分散四、五處。當然,最精彩又大塊的在大英博物館和青奈博物館等。今天,我們習慣稱的「山奇大塔」,是因它是山奇佛塔中的最大一座故謂之,且規模最為完整,尤其是四座塔門、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留下極為豐富的古代佛雕藝術。

(二)佛塔規模形式

大塔主體為一覆鉢形,塔頂有一方形箱盒的平頭,若依經典知,這是奉安舍利之處,事實一般是放至更深的塔基深處。因是放置舍利之處,故其上有象徵尊貴的傘蓋,其四周亦有小欄楯圍繞。歸之,整體肅穆莊嚴,簡樸大方。

1.大塔:現存有完整佛塔基座、覆缽塔身、平頭圍欄、傘柱、三層傘蓋,兩重繞塔步道、兩重繞塔欄楯,以及東、南、西、北四座塔門。

2.二塔:結構極簡,僅佛塔基座、覆缽塔身,以及一道繞塔的簡樸欄楯。二塔無傘柱、傘蓋、塔門。

3.三塔:現存佛塔基座、覆缽塔身、平頭圍欄、傘柱、一層傘蓋、兩重繞塔步道,一道繞塔欄楯,以及南塔門。

(三)雕刻主題

大塔塔門(Torana)共有四座,開在大欄楯的東、西、南、北四方的正面,亦即俗稱的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大塔四座塔門的刻繪、雕刻,時間跨度為B.C.2世紀到A.D.1世紀,內容主要為佛傳、印度歷史故事,以及古老藥叉、精靈信仰等。表現方法由平板樸拙的淺浮雕,到成熟立體的深浮雕、圓雕,及至佛像誕生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不立佛身像」,以象徵性符號,代表佛陀一生的藝術表現手法。東塔門雕刻圖像解析如下:

1.東門第一橫樑〈過去七佛禮拜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

第一道橫樑的圖像,有稱以〈菩提樹和佛塔供養圖〉,或〈過去七佛禮拜圖〉。主要的是,五塔二樹的供養與禮拜。過去七佛,指的是,現在的釋迦佛和其前先出世教化的六佛總稱。山奇大塔在每一塔門,頻頻地以七棵菩提樹,乃至菩提樹和塔來描繪七佛。這類的樹,即其樹下有佛座的,乃至塔,是對過去七佛的象徵,而不是只作為菩提樹或塔的禮拜而已。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一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2.東門第二橫樑〈出家喻城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

此座橫樑即是描繪悉達多(saddatta)太子燃起出家求道的念頭,於深夜騎上自己的愛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自己成長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即所謂的「大出離」。圖面若對大致地一瀏覽,確是相當錯綜複雜,不易判斷出,不過若從左側來留覽的話,可發現全圖是依著馬的行進而開展,場景就依序地移進右方,到了右端之後,再轉向左方,直至中央的菩提樹前景為止而結束的一連串構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二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3.東門第二橫樑〈出家喻城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

此座橫樑即是描繪悉達多(saddatta)太子燃起出家求道的念頭,於深夜騎上自己的愛馬犍陟(Kanthaka)離開了自己成長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即所謂的「大出離」。圖面若對大致地一瀏覽,確是相當錯綜複雜,不易判斷出,不過若從左側來留覽的話,可發現全圖是依著馬的行進而開展,場景就依序地移進右方,到了右端之後,再轉向左方,直至中央的菩提樹前景為止而結束的一連串構圖。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1

局部(左)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2

局部(中)

山奇大塔東門第三橫樑正面_3

局部(右)





沒有留言: